网络上满是诸多帝国版图幻想,常常称这片区域至关重要,那片区域战略意义非凡;时而说这片区域理应收回,那片区域刻不容缓,就连新上任的美国总统也开始做起扩张帝国版图的美梦。
不知从何时起,冒出了好多战略家,开口必提战略要地,说话必讲战略高地,交谈必论战略通道。不过多研究了几天地图,就这儿一个策略,那儿一个战略。第一岛链、第二岛链、第三岛链,还有C型包围,甚至说格陵兰掌控着北冰洋门户之类。在国内网络上,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,称中国应当将缅甸纳入版图,这样便能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等类似言论 。
罗马帝国的疆域跨越了欧洲、亚洲和非洲三大洲,其地理范围内包含众多战略家提及的重要水陆通道,诸如直布罗托海峡、红海(即如今位于亚非交界处的苏伊士运河所在区域)、土耳其海峡等。况且罗马帝国自身正处于欧、亚、非三个大陆的交会之地,如此关键的战略位置不言而喻。然而即便占据着这世界的咽喉要冲,曾经鼎盛一时的罗马帝国最终还是走向了分裂,直至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。
位于欧洲西部,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,战略家们能否称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且关键呢?正是这个看似毫不起眼、地处偏远的岛国,依靠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所积累的技术力量,在全球范围内所向披靡,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纵横驰骋,缔造了日不落帝国。在那个时期,世界上是否存在所谓的战略要地?又有哪一处是凭借险要地势能够坚守的地方呢?在战略家看来,大英帝国应该是占据了世界上不计其数的战略要地吧?几乎将全球的战略要地尽收囊中,可最终又如何呢?大英帝国最后还不是退回原点,蜷缩回本土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为防范德军入侵,法国在其东北边境与德国交界之处修筑了防御工事,即马奇诺防线。该防线从隆吉永延伸至贝尔福,总长度约390公里。涵盖梅斯筑垒地域、萨尔泛滥区、劳特尔筑垒地域、下莱茵筑垒地境以及贝尔福筑垒地域。整个防线包含保障地带(纵深4至14公里)和主要防御地带(纵深6至8公里),以钢筋混凝土构建,极为坚固。1940年5月至6月,德国主力穿越阿登山脉,从马奇诺防线的左翼进行迂回包抄,于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,占领了法国北部地区,并直逼马奇诺防线后方,至此马奇诺防线沦为笑柄 。
人们普遍称阿富汗处于欧亚大陆的核心位置,在战略家的认知里,它的战略地位堪称世界顶尖级别。大英帝国、昔日的苏联红色帝国以及如今的美国,都曾有过对阿富汗的短暂占领。然而结局如何?阿富汗变成了这些帝国的“葬身之地”,想来这些帝国怕是被战略家们误导了 。
倘若从太空俯瞰地球与整个世界,地球上实则并无所谓的战略要地。毕竟从空中发动攻击的话,世界上又有哪个角落能够确保安全呢?如此一来,地球上还存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吗?
网络上有个刚走红的军事博主肆意乱说,声称中国只要对黄岩岛进行填海作业,就能掌控西太平洋,这种言论纯属编造,然而却有众多人轻信。
由此让人联想起美国新总统意图吞并格陵兰岛一事,多年来无人关注的格陵兰岛瞬间引发热议。全球各式各样的战略家,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,都在热烈讨论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、战略重要性等话题。在作者看来,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要地,格陵兰岛并没有那么重要。倘若真有那么重要,世界列强恐怕早就为其不知爆发过多少场战争了。即便美国占据了格陵兰岛,那是个极为寒冷的地方,美国在岛上能驻扎多少军队?地下矿产的开发成本有多高?又能向岛上移民多少人?这些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究竟有多关键呢?自美国掌控后,收取的运河通行费是多少呢?这笔费用相较于美国高达37万亿美元的债务而言,甚至连九牛一毛里的一丁点儿都算不上。有人或许会讲,一旦爆发战争,美国就会关闭运河。呵呵,要是到了世界大战那种程度,你觉得还能有多少船只能够通过运河呢?就算美国对全球实施经济封锁,他国船只无法通行,那美国自己的船只难道还能前往其他国家吗?要知道,贸易战可是相互的,在损害他国的同时,自身也难以幸免 。
讲了这么些,目的在于表明,格陵兰岛、巴拿马运河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,并非那么关键。同理,马六甲海峡、苏伊士运河等同样没那么重要。就一个大国的版图面积而言,每拓展一块领土,也就意味着增添了一份离心力,同时增加了大量管理成本 。
将自身内部事务妥善处理好,构建起在经济、技术以及军事领域的战略制高点,这相较于世界上任何一处地面上的战略要地,都具备更为重大的战略价值与意义。
#深度好文计划#